封面图里的这位是谁,应该不用我再介绍了吧,但这张图里的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用他的图片来作为今天话题的开场白?别着急,下面我会逐一解答的。

首先,Kanye West 这张图片是他之前拍摄的一组 Helmut Lang Campaign ,就是那个去年由 HOOD BY AIR 创始人 Shayne Oliver 接手的时装品牌。

之前做了个 “Taxi Project” 的街头胶囊系列

这个广告,侃爷也太不主咖了,很容易就被忽略 (以上图片来源:Helmut Lang)

虽然 Helmut Lang 的历史显然更悠久、业界名声也更大,但之前的品牌定位和都 Streetwear 相差甚远,更别说什么青年亚文化了,直到 Shayne Oliver 的到来,不仅为它注入更多鲜活的街头元素,还推出聚焦亚文化的胶囊系列,这一次甚至找来年轻人心目中的 “街头霸王” Kanye West…和其他 11 位模特一起出演最新广告。

侃爷甘心不当主咖?

 

全因为自己是 Helmut Lang 铁粉?!

一条 Helmut Lang 墨点牛仔裤走天下,可见是有多喜欢了 (图片来源:Google)

任何行业都该有先后、长幼之分,虽然侃爷还没资深到去拿终身成就奖,但对街头潮流圈的贡献恐怕早够资格了,这里我就不过多赘述。但凡有他出现的场所,不管是音乐还是设计,他来压轴也是众望所归,不过这次光芒万丈的侃爷却折在 Helmut Lang 手里,理由很简单,他早就是有着 “奥地利剪刀手” 之称的 Helmut Lang 的热爱者。

但创始人 Helmut Lang  先生 “抛弃” 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品牌,改去玩纯艺术了 (图片来源:GQ)

这次的广告主题是 FANS,也就是说上面你看到的 12 位模特全都是 Helmut Lang 的粉丝,他们穿着 Re-Edition 系列,并搭配自己的 Helmut Lang 私服,致敬剪刀手本尊 Helmut Lang 先生。

就拿侃爷来说,他身上的外套、羊毛衫来自复刻经典的 Re-Edition 系列,同时搭配自掏腰包的 Helmut Lang 牛仔裤,还要和其他 11 个人均分画面…

Beyoncé 妹妹 Solange 高中开始就是 Helmut Lang 的粉丝,之前颁奖典礼的礼服同样选择了这个品牌 (图片来源:Helmut Lang/The Cut)

其余 11 位出镜模特虽然来自各个领域,除了侃爷之外,最有名的该属 Beyoncé 的妹妹、歌手 Solange。不管你名气大小、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至少在这则广告里都被一视同仁,只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标签 —— Helmut Lang FANS

说到这里,是不是能唤起你的一些印象了,这种 12 宫格形式的照片型录,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先看看这些:

意大利贵妇
Gabbers,对 80 年代末鹿特丹喜欢电子乐年轻人的统称
 City Girls,标准写字楼小白领(以上图片来源:VOGUE、Exactitudes®)

想起来了吧?如果你还记得去年的 Vetements 2017 秋冬系列的话,多少应该会有点印象,那场秀 Demna Gvasalia 就集结了社会上的千姿百态。

和 Vetements 不同的是,这次 Helmut Lang 的广告仅仅以 “Helmut Lang FANS” 的标签身份打造 ,但两家的灵感,都出自同一处:

 

专注 “以貌取人” 20 多年的 Exactitueds®

简单来说,就是 “看图识人” 的这个摄影计划 (图片来源:Exactitudes®)

Demna Gvasalia 坦言,Vetements 2017 秋冬灵感源自鹿特丹摄影师 Ari Versluis 和造型师 Ellie Uyttenbroek 的一个摄影项目 — Exactitudes® ,每次用 “12 个打扮相似的人+相同 Pose+白背景+群体信息” 来定义拥有相同特性的族群,简而言之,就是用镜头记录社会人群的千姿百态。

第一个作品——Gabber,唯一一个使用超过 12 个人物的族群

两位艺术家的家乡鹿特丹是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受到社会各群体惊人相似的着装法则启发,尤其是上面提到的 Gabbers(这也成了 Exactitudes® 的第一个系列),从 1994 10 月二人一拍即合开始,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走遍全球,记录了超过 150 类族群。

篇幅有限(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展开,摘选一些有趣的,看看 Ari Versluis 和 Ellie Uyttenbroek 的定义跟你印象里的是否相同:

FANS

“原版” Fans,但这里的定义缩小到专指足球粉丝。荷兰是个足球强国,除了荷甲的阿贾克斯外,这里还看到巴萨、阿森纳等。

BOUNCERS

保镖,一身儿黑很明显了,也曾经是 Vetements  17 秋冬走秀造型的原型角色之一。

BUTCHERS

屠夫。打眼一看我以为是医生,居然还穿衬衫打领带,颠覆传统屠夫的样貌,也许这就是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过越看越有种笑面变态杀人狂的感觉。

GRAND HELLO

景点合影、背相机、剪刀手、笑容是标配,从这 12 张图来看,是亚洲人都比较爱这么操作么?

HIPSTERS

赶时髦的人,先别笑他们土,2008 年 Supreme 还不起眼,很多现在火的品牌甚至没有诞生。仔细看他们腰间的铆钉皮带,那会儿是流行朋克的天下,但外套却显得千奇百怪的,有西装、有卫衣还有尼龙夹克,也许这就是 Hipster 的精髓吧。

MOHAWKS

这种发型通常是大家眼里的非主流,与摇滚乐密不可分。但其实它起源于北美一个印第安原住民部族 —— 摩霍克族,把头发做成这种造型本身是他们一个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两边的头发是被拔掉而不是剪掉的,头皮一紧有没有?!

SPEEDFREAKS

喜欢飙…摩托车的青年,一身牛仔服、背着小包、皮带必须外露、抓起但又不如 Mohawks 硬挺的发型,很容易想到 “时髦” 的小镇摩托青年。

THE INVISIBLE MEN

睡衣套装或一整身的 Tracksuit,常年戴着连衣的帽子,通常出没在晚上,是不是有点像那些电影情节里,各种戴帽子看不见脸的尾随者?

UOMO ESPRESSO

Uomo 是意大利语中男人的意思,精致、体面的着装是标志,和挺着肚子对穿衣毫不在意的美国大叔形成鲜明对比,在 Vetements 2017 秋冬造型里面就有对这种意大利男士致敬的刻板印象造型。

VAGABONDS

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他们是早期的混搭先锋,有什么穿什么,并没有什么合不合理搭配法则可言,没想到这种穿法有一天会成为流行,比如 Vetements。

 

CHAIRMEN

两位摄影师早在 1999 年就来到了中国,这样命名大概因为 Chairman Mao 是西方人脑海里最有名的中国人之一了,西方媒体对这种中山装也有 Mao Suit 之称。确实,他的打扮是很能代表解放后中国政治学家的庄严一面,在所以但凡穿这种中山装的人都给他们留下了属于 Chairmen 的印象。

ROCKERS

1999 年的北京摇滚青年,高耸的颧骨和消瘦的身形能看出来玩摇滚的的确都很穷?BTW 你们有看到谢天笑吗?

SCREAM

从字面看是呐喊、尖叫的意思,其实它代表了北京 1997 年开始营业的嚎叫俱乐部,了解中国摇滚乐的朋友应该对它不陌生,这里不仅走出了脑浊、无聊军队、A Boys 等摇滚乐队,也成为刚刚走向开放、能接触到国外亚文化的前沿阵地,深刻影响了那一批朋克迷。12 个年轻人的打扮在当时肯定都是普通人眼里的 “非主流”,不甘平凡、想要发出不一样声音,用叛逆的着装彰显不同。千禧年来临前国内最另类的朋友都长什么样?两位荷兰艺术家用自己的影像作品告诉我们。

STUDENTS

(以上图片来源:Exactitudes® )

1999 年的祖国花朵,不过话说这些校服现在看起来还是蛮时髦的。

 

今天用 Kanye 这个 Helmut Lang Campaign 作为开场并说了一大段你不太了解的东西,用意是想要大家先了解 Exactitudes®  到底是什么、Exactitudes®  正在做着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语言环境接着讨论下去。

也许吧,像 Exactitudes® 这样的以貌取人多少夹杂了一些肤色或地域歧视,但 Stereotype 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群体都有着相似的着装偏好及其他划一的视觉形态,不管是群体内还是外人都能轻易从外表上对你的属性、爱好做出判断,毕竟人类本来就是群体动物。

Exactitudes® 记录的 150 多种族群中,包括像 Gabbers、Punks、Mohwaks、Rockers 等亚文化群体。“社交媒体令全球化的程度达到顶峰,尽管亚文化仍旧存在,但它的特征不再明显,这也导致时尚变得高度民主化、大众化。” 在接受 Hypebeast 的访问里面, Ari Versluis 显然对社交网络时代的亚文化持有悲观态度。然而,Vetements 御用造型师 Lotta Volkova 也阐述过类似的观点: 当下已经没有亚文化。

不难理解很多时尚行业的意见领袖都这样说。亚文化,或多或少夹杂着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严格来讲,它更是上个世纪某些时代下年轻人的社会思潮,因此都带着一定的负面情绪、阴暗性质,最后通过某些集体的宣言、行为甚至是服装等一切能关乎态度、意见的载体,被表达而出。

可是在普遍和平、开放、生活平稳的年代,这种情绪已经比较少出现了。最关键是,现在要集结一些声音或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已经不需要通过现实世界了;其次,真正的亚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排他性,而封闭性能产生出一种神秘的引力。可是,大肆兴盛的社交网路刚好磨灭了这些神秘感、封闭性,说简单点就是,已经没有什么是互联网不知道的事情了。

但是,纵使没有了新的亚文化出现,就意味着不再有相应的制服语言、刻板印象( Stereotype )吗?

以 Supreme 为代表的年轻网红也成了一个社交网络现象 (图片来源:@gullyguyleo)

并不见得,在我看来,文化倒是所剩无几,但网络现象却在不断涌现,这些群体的制服语言、刻板印象,还是在不断伴随着网络现象而来。

穿 Supreme 去 Supreme 门口排队,是这些人的共识了吧 (图片来源:Google)

例如,你可以看看那些每周都热衷在 Supreme 门口排队的年轻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文化内核将这群人号召在一起(你们都知道,不会是滑板文化),但实际上她们又穿着差不多的鞋子和衣服。撇除拿来卖钱的那一群,很多人都只是希望自己在穿上这些东西后,能第一时间在社交网络趁着热度赢多一点赞。

今年的爆款,不知道应该也没少见过 (图片来源:Google)

在 Supreme 每周发售日的后几天搜搜 Instagram 上的 hashtag ,就很容易明白了,一大群穿得相差无几的人集中出现在社交网络上,大概率地 tag 着同一些热门标签,现在,人们也为这类人定义出一些独特的称谓,像 Hypebeast 、FUCCBOI 等等。

这个澡真的舒服吗?应该是心里舒服吧(图片来源:Google)

球鞋圈的 Sneaker 们也有自己的一套,尤其是那些喜欢“晒”的收藏玩家,他们都特别喜欢被球鞋包围的感觉,因此你能在社交网络上,发现很多在浴缸内泡澡的 Sneakerhead ,不过他们泡的并不是水,而是球鞋…

Sneakercall,属于 Sneaker 的一个分类,买到新鞋第一件事就是用鞋当电话,来一张照片 Po 在网上 (图片来源:Instagram)

这只是其中一种现象而已,每当一些限量版的球鞋发售之际,搞到手的 Sneaker 更有他们统一的庆祝方式 — Sneaker Call ,就像上面这样,我相信你没少见这样的动作。

实际上,现在的群体只是从本来的现实世界 “转移” 到了社交网络,最终互联网会通过信息实时传达的形式,轻易且快速地构建出一个个这样的虚拟群体现象。对他们来讲,身处在这样的群体里面,多半都只是为了社交网络带来的乐趣或者一份认同感,与上世纪亚文化的本质区别是,这些人群并不需要依靠那些凝聚群体的文化内核、意见思潮来作为彼此建立关系的桥梁,因为在“号召”这件事上,一个 Hashtag 就足够实现了,好像已经不需要太多内核文化了。

我不否认社交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同时身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不是也该进行反思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用这句话来作为今天内容的结尾,应该最合适不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