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摄影的邂逅是场美丽的错误。
如果说,森山大道是借高对比度的黑白粗粒反衬颓废东京的焦躁,索尔·雷特(Saul Leiter) 在用扑朔迷离的构图描绘繁华纽约的唯美…… 那么,夏永康(Wing Shya)镜头中的浓墨重彩,是你翻篇香港时绝不容许错失的。
夏永康(图片来源:Google)
长发披肩,玳瑁眼镜,两撇小胡子,黑上衣素长裤,一双运动鞋,殊不知我们眼前这位没有花架子的腼腆中年,却是当今香港摄影界最受推崇的人物。由《春光乍泄》、《花样年华》伊始,到《爱神》、《2046》终了,从何宝荣念叨 “黎耀辉,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瞬移至周慕云陈叙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忘掉过去,记得来找我” …… 王家卫荧屏中的台词脚本固然教人倾倒,然则,夏永康参与掌镜过的剧幕影像,游离戏里戏外,串联出连电影场景都难渲染出的情绪张力。那时候的他,才刚刚开始接触电影摄影(cinematic)。
《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爱神》/《2046》剧照(图片来源:Wing Shya)
与一些专注雕琢细致风情的学院派大师不同,半路出家的夏永康,没有丰富的实战历练,更未受训于摄影专业,就和他的穿衣打扮一样,简单直白不谙套路。在从业者眼里,夏永康拍摄过程中的不谙套路,纯属各种非理性的错误操作。但或许,这正该是我们为之庆幸、为之雀跃的事儿。一次次的 “违规” ,烧毁耗费不计其数的器材和底片,反而逐渐为他堆积出了远比姓名为人熟知的经典作品,它们几乎都附加着一种偏门的 “错误” 美学。
墨镜王极为中意夏永康的 “违规” 操作
回望生涯早期,被形容作 “只会乱拍” 的夏永康,大概是这游戏赛场上,最该被裁判红牌罚下的非职业选手了。于我看来,他作品中的 “不知所谓” 不带丁点儿刻意,某种程度上,与杜尚(Marcel Duchamp)将便器《泉》搬上大雅之堂的性质几近相似,艺术的界限需要被拓宽,艺术家的概念应当被再审视,颠覆传统的作品更有理由重获尊重与定义。因为优秀的艺术家,其社会身份同哲学家别无二致,首要被考虑的必然是构筑概念(思维),而非一味专注大众趋之的同化审美。诚然,夏永康充斥着的黄绿色调、不成样的模糊虚焦、浪漫中掺杂忧郁的前卫风格,是对簿权威的一次冲击与挑战,另辟蹊径地击碎了业界默认精致美学的评判标准。
夏永康构筑了独树一帜的美学体系
不过,一直推崇氛围至上的夏永康,其 “错误” 作品的诞生并非毫无依据可寻。只有当你真正流连徘徊于市井,曾经久居窥探其腹地,才能占据异于他人的视角,捕捉那 “出窍” 后的转瞬即逝,最终塑造出有别匆匆过客的作品,俘获藏匿脏腑的灵魂。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夏永康而言,可能没有比他更适合勾勒这片打小熟识的香港地的人选了。这种巧抓顷刻情绪的铺垫,像极了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甚至还有点儿印象派涂抹草图、粗略加工的模糊表象。拥挤喧嚣的市井,霓虹通明的夤夜,不论是时装大片还是荧幕剧照,夏永康的摄影作品,总是时不时地讲述记忆里的 “香港” 故事,它们较之电影光华埋藏了愈发厚重的情节。
根深蒂固的港味,成了夏永康的经典元素(以上图片来源:Wing Shya)
投身摄影领域,是夏永康供给自己的创作土壤,那么多元化的形态便是他不可或缺的艺术养分。自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毕业后,年轻的他渴望在艺术中履践想法。然则,骨感的现实社会,没为忽视商业因素的他,提供多少写下励志序言的机会。直至转战广告界,夏永康才仿佛找寻到了一片放纵创意、尽情翱翔的天空,热衷表达自我的他,着迷上了全新的创作 —— 拼贴(Collage)。
夏永康 VS 劳森伯格
无论是 94 年替王菲操刀《胡思乱想》、《最菲》唱片封面的设计,还是 97 年跟随王家卫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入影片《春光乍泄》剧组,夏永康都尝试过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式的灵感墙拼贴。或将文字打碎重组出残缺的乱码,亦或把影像同废弃旧纸、台词脚本复合,这般抽象表现主义的融合绘画(Combine Painting)是极其当代艺术的表达手法。那时未附盛名的夏永康,尽管因过于前卫的概念化创作而遭至非议,我们却始终无法忽视他为香港做出献祭般的艺术贡献。那句 ”永远不做易事“ ,恰是 highlight 夏永康实验艺术生涯的座右铭。
王菲唱片封面 & 电影《春光乍泄》(以上图片来源:Google)
在 Nike ON AIR 上海狂想集结站上,品牌邀请了这位香港摄影界的大师级人物,前来分享自己的创意灵感。我们有幸能够约见到夏永康,细谈畅聊这么多年来,他在摄影、设计、艺术中浪淘沙后的积淀与感悟。
夏永康 Wing Shya
摄影家、导演、设计师
「将香港的生活之道融入创作里」
夏永康在 Nike ON AIR 活动现场
诸如 “王家卫剧照师” 这样的既定标签,会局限你的发挥吗?
其实不太觉得会(受限制),我拍一些带有个人风格的东西。不会因为王家卫这个名号而导致放弃做自己,所以大家用这说法形容我,无非是他们想找这样的话题来说而已。
你定格了香港电影最美好的年代,那是你最满意自己作品的阶段吗?
(置身)那个阶段的时候,你并未意识到那是最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原来 90 年代的时候是最好的,因为当时汇聚了很多出色的演员。现在有新的挑战,新的演员,而且新一批的创作者,现在的人有些前人没有的东西。
在香港的娱乐圈, 没有被夏永康拍过照片, 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时尚明星
擅长用相机捕捉氛围、情绪,是否支撑了你作品中惯有的叙事性?
我在加拿大读书时,那里很安静。所以回香港时就觉得很喧闹,周围充斥着(霓虹)广告灯牌。所以我就把这当成灵感来源,让自己的照片色调变得浓烈丰富,感觉像是将香港的生活之道融入创作里。但我也不是都这样,尤其近年来,一直不断地尝新,没有局限自己。
以香港的霓虹为灵感创作的系列照片
在你眼中的摄影,意味着什么?
摄影是等于记录一样东西,一个 moment 的东西。同时我觉得,拍一张照片无论好与不好,它拍下来了都定格了一幕 “历史” 。摄影就好像是一个日记,那刻将真实的感受写进一格胶片内。
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 moment ,这样转瞬即逝的创作时刻重要吗?
就算拍砸了,也是一次姻缘磨合来的。我拍张国荣时,正好太阳出现在上面,那辆车停靠在后面,哥哥的状态也刚好。所有东西都是缘之使然。我觉得不需要固定好一切,就算出现状况也是缘分。从长远来看,这些失败是能让我学到东西的,让我能放下所有执念。
张国荣在汉源书店(以上图片来源:Wing Shya)
如何切换剧照师、摄影师、导演三者之间的身份?
其实在工作过程中是自然协调的。比如说我掌镜时,就会去处理调和现场所有人去完成一组照片。而当你投身电影行业时,你要负责边看显示屏,边同演员交流,跟他们讲解这幕氛围该当如何,我只想着怎么叙述好剧情,有别的摄影师会帮衬怎么处理画面,你就不会去分心摄影这件事,心态自然会调整好啦。
《越轨》摄影展(图片来源:Google)
在《越轨》展中,只涵盖了你早期的摄影作品,而不是生涯全部?
《越轨》这个展览中,我把所有照片交由凯伦· 史密斯(Karen Smith)重新编排,把她觉得最能代表我人生的那一部分抽离出来。之后如果策划新展览,也要这么做,我偏爱别人看待我,不想自己返观自己。
「能不能把你原本的想法舍弃掉,才是另一种境界」
展内发售的摄影集,涉及不少平面拼贴,如此创作的出发点是?
拼贴像种将思考的东西一次性呈现出来的方式。当时那本影集里的拼贴,是当时第一次接触电影,去阿根廷拍摄《春光乍泄》。其实我是想记录那天拍了什么,而且把那天拍戏的台词添加到照片上。所以每天返工后,就从拍摄现场的垃圾桶里把当天的垃圾都拿回来,用那些拼贴成我的 “日记” 罢了。
能谈谈将灵感转化为平面作品的过程吗,怎么突破瓶颈?
比如说吃雪糕,我把唱片封面设计成雪糕包装的模样;早前帮王菲设计唱片封面,我就用了拼贴。当然也有太过实验、颠覆了传统的东西,很多人会说不习惯。所以整天遇到的问题是被别人骂,甚至不给钱。但我觉得自己能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我选择了有别传统的东西。
拼贴是夏永康再创作的惯用手法
可曾有过大胆的异想天开,最终怎么变现灵感 ?
我经常会晚上坐着有轨电车,拿着本子,在上面听音乐。我一听到音乐脑中就浮现出画面来,仿佛自己是导演,所以音乐能迅速激发我的灵感。反而是现场的时候,很多事先预想好的样子,但到了现场后你发现不对了。比如你想外拍却忽然间下雨了,对我而言这是挑战。我觉得有想法不难,能不能把你原本的想法舍弃掉,才是另一种境界。
创作是自我剖析的一个过程,这些年有没有什么新感悟?
五六年前有次,曾做过一个 project ,客户就是我自己。在那个 project 里就意识到了,所有故事都由你塑造,会觉得非常好玩。我现在也想一直继续这样的项目,因为我偏爱大制作,在棚内很多人(参与),打出电影级别的光线。
多年前,LV 邀你掌镜《Fashion Eye》丛书的上海篇,老上海的调性与你的风格似乎很对头,将来有什么想要做的新尝试吗?
如果让我重新再拍一次上海,我会融入很多新的想法在里面,这会相当好玩。现在摄影技术已不一样了,再去重复以前做过的 project ,你会想到和以前不一样的东西。只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你就会滋生出很多新的 idea 。
Louis Vuitton《Fashion Eye》丛书上海篇(以上图片来源:Wing Shya)
你曾为 Nike 打造过视觉创意,如何关联街头文化、时尚设计、艺术摄影的创意?
艺术摄影,时装设计,街头文化,其实是三个很不一样的概念。街头文化,像 sportswear 、球鞋这种,我觉得是关乎 attitude 的东西,是人的 statement ;Fashion Design 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创作,你既可以保持很传统的风格,也可以更加前卫潮流,这和街头文化就有区别。而艺术摄影就更不一样了,艺术摄影对我而言是挖掘内心世界,不只是表面所见,还有自身的 statement 在里面。三者的共同点是都包含着人的 attitude 在里面。
夏永康导演的 Nike x sacai 广告(图片来源:Nike)
芳华世无双的张国荣,回眸迷众生的梁朝伟,一顾倾人城的张曼玉…… 惜岁月,忆往昔,此景不复再。哪怕时过境迁,流行偶像更迭不止,却依然没能掩盖那时香港电影的繁华盛景。夏永康绝不是被王家卫捧至今日高度的附属者,甚至可以说,没有他的横空出世,香港文艺片将缺失一份基调,香港摄影更将少却一种流派。
因《春光乍泄》与哥哥结缘成为挚友(图片来源:Wing Shya)
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如今的夏永康,好似拂袖尘灰般轻描淡写,泰然褪去一路积攒起来的头衔,艺术恐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受限的小发现,稀松平常但处处见真章。
正如南·戈尔丁(Nan Goldin)所述,拍摄照片就像触摸。当镜头化作手指须抚,艺术中咫尺天涯的畅想,全都变成日常中触手可及的事物,那么,摄影便已然超脱单一的技术层面。这也是为何,我们寄希望,诸如夏永康这样的视觉大师,切莫停止创作的脚步。由他按下的快门,方为最香港的定焦:因为一人、一镜、一城,才算是从 ”一“ 而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