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RETV - Aug 20, 2017 by Xue

国潮真的比国外品牌差吗?(下集)

1000 块买牌子,零头买衣服。

上周通过 《国潮真的比国外品牌差吗?(上集)》,我们简单探讨了国潮与国外品牌之间的差异。但只一次的采访相对片面,这便有了今回的下集。

 

同样,这次我们拿了几件衣服到三里屯太古里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年轻人。依旧让大家亲自触摸感受、给出相应评价以及预估一个入手价格。但这回我们 “反其道而行之”,将一些国外的品牌包装成了国潮。

 

 

这当中分别是以高质素著称的日本品牌 nonnative、近年颇受明星喜爱的波兰品牌 MISBHV 以及来自英国的人气设计师品牌 CHRISTOPHER SHANNON。至于大家对这些打着 “国潮” 标签的国外品牌反应如何,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也都看到了。

 

 

“成本可能是 2、30 元,卖的话可能 199 元”

 

 

结果你也看到了,尽管有一些肯定,但大家的评价大多是 “设计普通”、“没有突出任何东西”,甚至还会觉得 “印花掉价”、“局部设计还需要打磨” 以及 “穿着会很难受”。

 

至于价格,基于 “国潮” 标签,实际需要 4000+RMB 入手的 nonnative 带帽上衣,大家给出的价位在 200-400 元之间,最高不超过 800 元;1200+RMB 的 MISBHV T恤大致也是如此。对于 600+RMB 的 CHRISTOPHER SHANNON T恤,最低则是给了 30 元的讽刺价格。而这些竟还是大家心里能接受面前这件 “国潮” 的最高价位。

 

“1000 买牌子,零头买衣服”

 

 

当我公布这些衣服的实际入手价格,大家的反应除了震惊就是 “太亏了”。即便是知道了这并不是国潮而是某个国外品牌,大家依旧觉得不值并且不会买。至于说为什么不值,一部分认为面前的衣服从材质到做工并没能配得上它的高价;另一部分则是觉得设计感一般。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相对客观的评判:有这样的 (高) 价格在,可能从侧面证明它有自己的文化以及受众群体。说白了现在买牌子都是买它背后的价值,即 “1000 块买牌子,剩下的零头才是买衣服本身”

 

还有些人认为:对于追求品牌或者炫富的人来说,国外品牌可能会有 “光环”。但如果只在意衣服本身的质地、设计,自己并不会受 “国外” 或 “国潮” 标签的影响。

 

 

“对国潮有认知偏差,说难听点比较崇洋媚外”

 

 

至于一个外来品牌,打上“国潮”的标签后就比它本来的实际价格低出了许多,对于这点,大家的回答也许能代表现在一些年轻人对于国潮的看法。

 

一方面他们认为:现在很多人都是看 Logo,如果是同样的材质或设计,肯定还是会选国外品牌;甚至同样的价位也不会选择国潮,说难听点比较崇洋媚外。

 

 

另一方面则觉得是因为品牌效应和对国潮的一些认知偏差:国内、国外起点不同,国外许多品牌都有推手在推;而国内比如一个 “设计师” 设计了一件衣服,随便找几个网红上身拍照,放到网上这就是一件 “国潮”,导致一提到 “国潮” 就觉得比较 “low”。

 

可是很多人都忽略,这种“网红带货”的现象,几乎全世界都一样,在 instagram 、 twitter 等社交网络上,似乎更严重,在我看来,也只是品牌运营的一种手段,奢侈大牌找明星,小众品牌找网红、 Kol ,实际都是一个道理。

 

 

 

两集下来,尽管不一定全面,但我们还是有了一些体悟: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品牌,除了少数派之外,大部分人其实都对“自己关注以外的品牌”没有很大的好奇心。这也导致我们在买衣服的时候会主动倾向于某个自己了解得比较多、或者是大家都认识的牌子,说白一点就是,既然要花钱,就不会选择冒险。不过,这并不涉及对错,毕竟花自己的钱买什么东西,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无可非议。

 

 

另外一点更重要的是,也许是国内的大环境给了消费者们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大家潜意识里还是认为 “国潮价格本来就低” 或者 “不应该高”。

 

“中国制造”,好像一直都与廉价劳动、做工堪忧、“软质量问题”等等挂钩,打个很实际的比喻,我们在国外逛街,看到一件还算满意的外国品牌衣服时,却发现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我相信很多人还是会考虑一下,因为大家还是会担心它的做工、质量。鉴于控制成本,国外品牌选择在中国生产,这点也很好理解…但当我们发现 F.I.L. 和 FEIT 店里放着的靴子也是“中国制造”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没有萌生多少自豪感,反而很多人会去求早期的韩版…如果“中国制造”真是那么不堪一谈的话,我相信人工成本再便宜,这些注重品质的品牌也不会考虑来这边生产。

 

所以“中国制造”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还没有真正跟国际水平接轨。尽管现实是如今很多国外品牌都选择在中国生产,甚至是某些注重手工制作的品牌,他们也会选择国内的手工团队负责生产。另一方面,同样在本土生产的一些规模不大的国潮品牌中,他们在硬件和软件上也不输来自国外的很多街头品牌,就像我们在《上集》里把某些国潮衣服拿到街上,很多人在摸过看过之后,他们都表示料子、做工和设计都做得不错……嗯,不过说句实在话,虽然大家在嘴巴上都这么说,但在《下集》的时候,只要一谈到挂上国潮品牌的标签时,心里的固有想法也许还是会左右这件衣服在价值上的判断,普遍偏低。可能,做好一百件衣服,真也抵不过坏掉口碑的那些印象吧。

 

我不是要来搞国潮品牌的“政治正确”,但现实情况是,只要一天我们还没能为“中国制造”(质量和设计)自发感到自豪,那国潮品牌一天还是比不过国外品牌,这更像是心理上的一道坎。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消费者们是否还在“崇洋媚外”,而是大家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目前还没被真正地建立起来,这或许才是 “国潮价格本来就低” 或者 “不应该高”,“国内比国外低档”这种潜意识想法的核心原因。

 

国潮品牌有没有足够的底气,为消费者们建立起这样的信心,我不敢说目前已经做出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至少,我们已经在往好的方向走,并且越走越近了。

 

 

这是“一句”分割线,最后再说说谨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对我自己来说,选择穿衣服本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方式。你说我傻也好,我在买衣服的标准上,质量和舒适度其实并非首要考量的条件,只要不会差到令我皮肤过敏、影响穿用又或者行动不便的,基本上我都能接受。

 

我考虑更多的是品牌背后的态度,这品牌对我来说有没有给到我一致的共鸣,这跟品牌自身的完整度有关,并不只是一个线头又或者用料上不上乘的问题,我相信这跟品牌的地域属性或者生产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是整个品牌呈现而出的态度。世界上任何一个品牌,都可以实现很好的品牌完整度。

 

举个例子,我并没有觉得 Gosha 这类牌子的面料有多独特,最初在网络上看到的时候,我们也看不出其面料及质量具体怎样,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在摸都没摸过的情况下入坑?我不排除存在某些“明星带货”的现象,但其品牌表现出的极高完整度,确实能呈现出一种“吸粉”的态度魅力,甚至左右时尚圈的设计趋势。

 

因此,放眼未来,当我们再拿国潮品牌到国际台面去比较的话,日后或许再也不能只是搬出“我们家的衣服没线头”、“我们用了某某科技面料”这样局限性的说法了,毕竟我们做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品牌。

 

“1000 买牌子,零头买衣服”,我相信这句话不会只适合形容国外品牌的。

 

 

特别鸣谢:

三里屯太古里

 

PHOTOGRAPHER袁远、姜琼
EDITOR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