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像时尚这样有着极端的两面性。

对于一个将创意视为核心驱动力,并且每季都会寻求变化的行业来说,似乎循规蹈矩成为了如绝缘体一般的存在。然而,它的两面性却恰恰体现在此间安身立命的变化之上。就其展示的方法而言,时尚有着近乎偏执的坚持,从最初的沙龙到愈发成熟的 T 台,在一季又一季设计层面的创新求变中,实体秀场却在重复着十年又十年的经久不变。

直到 2020 年初的那场疫情,「固执己见」的行业不得不将秀场的呈现悉数转移到线上,这更像是一次被迫的求变。消失的现场观众,环伺周遭的摄影机,相隔屏幕两端的「距离」……渐而成为了如今常规的形式。

而在二十多年前,新旧千禧年的交替时期,在互联网方兴未艾,远未跻身大势潮流之际,一场以线上为载体的时装系列,刷新了业界及大众看待时尚的视角。来自奥地利的设计师 Helmut Lang 逆势而为,摒弃了被行业一致视为规则的实体秀场,将个人品牌 1998 秋冬的展示搬到了官网,并将系列的全貌以刻录的 CD-ROM(只读光盘)分发给了一众编辑与买手。

新一期「THROWBACK THURSDAY」栏目视角,投注于 Helmut Lang 1998 秋冬系列。那一时期,Lang 将品牌的工作室地址从奥地利维也纳迁移到了大洋彼岸的纽约,离开了所谓的欧洲中心地区;那一时期,他在不经意之间改写了现代时装周的发布节点,时至今日,仍在沿用;那一时期,对 Helmut Lang 而言是寻求变革的节点,就像后人多次给予他的评价那般,有着「奥地利剪刀手」之称的他是一位富有远见的设计师。

至少从 1998 秋冬系列来看,这样的评价显得分外贴切。



一位富有远见的设计师

Helmut Lang for AnOther Magazine Autumn/Winter 2010 | Via Elfie Semotan

在《AnOther Magazine》2010 秋冬刊的内容中,退出时尚界已有五年之久的 Helmut Lang 与杂志主编 Susannah Frankel 进行过一场难得的对话。在这一专题文章的开篇,Frankel 形容 Helmut Lang 为时尚界最为独立、最富有远见的设计师之一,并将 1990 年代的时尚定义,诉诸于他的实用主义理念。

客观而言,这样的评价放置于 Helmut Lang 的身上,没有丝毫过誉的成分。在他投身于时装设计的那段岁月里,Lang 的的确确创造出了一番未曾有过的图景,从服装本身的面料组合,到一系列游走于边缘的服装样式,以及他看待时尚、表现时尚的方式,于主流体系而言,皆为新貌和反面的存在。也许这一点,与 Helmut Lang 并非时装科班的经历有关,他并不明晰规则之内的处理方式为何。当然,他也并不在意何为规则之内。

Via《AnOther Magazine

Susannah Frankel 曾在那次专访中问及 Lang,为什么那段时期(指代 1980 年代末及 1990 年代)的作品如今看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一位不热衷于探讨自身作品的设计师,罕见地给出了具体地答案。「我想那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制作行业主流的那种形象,所以它就像一个扶持的系统,使我们能够找到表达自我的方式。在起步阶段品牌遇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我们在这些限制中努力创造新的品位层次,少了一些可能性,却有了全新的产物」。

少了一些可能性,却有了全新的产物,这更像是 Helmut Lang 个人谦逊的表达,我相信,即便当时拥有着必要的客观条件,Lang 仍然会尝试打破所谓的主流图景,这一点与他是否接受过科班训练并无关联,而是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着丝丝契合。

1956 年,Helmut Lang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座似乎与时尚绝缘的都市,在他五个月大时,父母离异,Lang 被送到了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脚下,与外祖父母一道生活。人口仅有 2,000 出头的村镇 Ramsau am Dachstein,以及人迹稀少的山峦地貌,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超然世外的洒脱感。10 年的时间,Helmut Lang 即成长于此,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这份源于自然的馈赠。

阿尔卑斯山脚下的 Ramsau am Dachstein | Via Wikipedia 

「在那里,基本的生活用品会呈现出异常优雅的方式」,Lang 在与 Frankel 的对话中这样告诉后者。「某种方式下,那里有一种精致的美丽,但不是关于物质的,城市里长大的人不会有这种体会,他们没有像我一样体验到与真实生活、与自然的联系,即便我是由于父母的离婚和母亲的去世,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这段长达十年的,身处大自然之间对于孤独的自我消解,影响了 Helmut Lang 的处事准则,它也潜移默化延展到了此后投身设计的 Lang 身上。10 岁那年,父亲再婚,Lang 告别了阿尔卑斯山峦的世外生活,回到了维也纳,度过了他自己所形容的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期。刻板的继母会要求 Lang 穿戴她父亲所留下的老式西装与帽子去上学,甚至在家里也必须如此。「我在青少年时期被剥夺了找寻自我风格的机会,这是一个很有形成力的时期。我不完全确定,但也许这就是我想要成为时装设计师的原因」。Lang 曾在 2000 年 9 月出版的《The New Yorker》杂志上谈及了那段不愿回首的往事。

18 岁那年,Helmut Lang 脱离了家庭的规训,只身在维也纳生活。两三年的时间里,他试图去找回先前不被允许的个人风格,像是将牛仔裤与量身裁制的单品混搭,正出自于那一期间。而当他想要拥有一件剪裁适宜的 T 恤和一些灰白色的裤子,却在维也纳遍寻不到时,Helmut Lang 决定试着自己去做。那是他设计生涯的起始,也是迈向更大舞台的契机所在。

在第一批单品得到不错的反馈后,Lang 慢慢转向了更为正式的服装,并与几位裁缝合作,在维也纳开设了一间定制店铺。这一过程中,他从几位裁缝的身上摸索着设计的门路,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只是从观察人们的举动和询问如何去做的过程中学习设计,我会提出如果把布料反过来,或者如果我们把口袋放在这里而不是这里,会发生什么的类似问题。当你没有接受过时尚院校的正规教育时,你就可以自由地提出一些别人可能不会想到的角度」。逐渐地,天才剪刀手 Helmut Lang 的名号在维也纳城流传开来,并收获了富人阶层的青睐,一位能够制作任何你梦想服装的设计师,是人们赐予他的形容。

1986 年,Helmut Lang 前往巴黎展示了个人品牌的首个成衣系列,并不像诸多青史留名的设计师首秀那般掷地有声,一位只身来到巴黎闯荡,游离在主流体系之外的奥地利人 Helmut Lang,在叩开时尚中心大门的系列后,没有掀起多少的波澜。早期的品牌秀场,那些被称为科技性的面料,与皮肤接触即会变色的衬衫,以及闪闪发亮的金属裤装和橡胶裙,与资本主义所象征的阶级美学以及 80 年代业界标榜的奢华形象大相径庭。而当人们真正开始注意到这位来自奥地利的设计师作品时,方才恍然发觉,他竟然是如此的不同。

Helmut Lang 1987 秋冬系列 | Via Guy Marineau

Helmut Lang 1989 秋冬系列 | Via Guy Marineau

Helmut Lang 1990 秋冬系列 | Via Guy Marineau

Anna Wintour 曾这样形容过 Helmut Lang 早期作品的特质,她说到,「他的出现,在最初有一种感觉,就像是,等一下,这是什么?这不符合 80 年代中期的精神,它代表着奢华。但后来一切都瓦解了,时尚反映了这一点,而 Helmut 就在那里占得了先机」。

实用理念、极简主义大师,或者是一连串的风格标签与称谓加注于 Helmut Lang 的身上,90 年代的媒体试图将他塑造成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前卫创意者,而 Helmut Lang 则有些充耳不闻,不作回应,扎在工作室内,一剪一裁地描摹着各类异材质组成的、经久不变的简洁衣物。Barneys New York 时尚总监 Bonnie Pressman 曾评价 Helmut Lang:他怎么能设计得如此简洁,却能从中获得如此多的风格,如此多的造型。

Helmut Lang 1994 秋冬秀场 | Via Google

黑白两色的循环往复,偶有出场的不带一丝谄媚与造作的桃红与嫩粉等亮色,没有丝毫冗余的利落结构,与时尚从未有过丝毫瓜葛的面料。Helmut Lang 的一致性语言是对华丽奢靡的时尚风格的背离,这为他带来了无数追随者,自然也招致了反对的声音,「他是个有趣的设计师,但他没有那些伟大的创作者—那些拥有强烈创作冲动,并不断变化的设计师的深度」,一位行业人士曾这样评价到。变与不变的定义,在时尚行业的语境下是多么的对立与敏感,好在,Helmut Lang 有着自我的笃定,他不再像童年时期需要被迫听从于刻板的规训,「无论在做什么工作,我总是带着个人的视角,并被找寻到真正形式的愿景所促使」。

我相信,也正是这一份愿景,引领着他不断走在行业的前沿,尝试着那些未被主流重视的方法。而 1998 秋冬系列则为其中最佳的例证。


Helmut Lang 1998 秋冬系列

1998 秋冬秀场发布后,维也纳当地报纸《Die Presse》的周末刊封面选用了系列整合 Look | Via HL-Art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然而我们的沟通方式在很多方面还是老式的。当前,我们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之中,我们都知道它,并且谈论它,但重要的是必须生活在其中,而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去做」。1998 年 7 月,Helmut Lang 在接受 WWD 专访时谈到了科技在时尚体系内施行的必然性,而在几个月之前,品牌 1998 秋冬系列秀场即以线上的方式亮相于 Helmut Lang 官网。

WWD 1998 年对 Helmut Lang 的独家专访报面 | Via WWD

那一年,对于 Helmut Lang 不短的时尚生涯来说,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存在,10 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位令人陌生的奥地利面孔,早已蜕变为了中心舞台的主角。携着 1992 年 Grunge 音乐流行开来的文化浪潮,高级时尚界开始慢慢褪去 1980 年代的浮华与奢靡,转而将重点投注于对极简风格的关注,以及边缘文化的圈层中去。Helmut Lang 作品中那些有着近似虐恋主义指代的橡胶、皮革,或是一系列偏离主流的面料和设计,被不少媒体和编辑想当然套上了边缘文化的定义,就好像 Helmut Lang 是他们自己挖掘到的一位对应时代的创意者,殊不知,他这样做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

1998 年 3 月份,正值秋冬新季系列时间点,Helmut Lang 做出了将公司总部迁址的决定,从奥地利维也纳搬到了纽约市中心的格林街 80 号。远离时尚核心地带的欧洲地区,来到文化、行业性质迥异的美国,Helmut Lang 希望陌生的环境,能够给予他创作上的刺激。而 1998 秋冬系列是总部迁移后,品牌的首个季度展示。

在上一季系列 1998 春夏的男女装展示中,Helmut Lang 将贴布细节的防弹背心与泼漆牛仔裤带上了 T 台,引发了行业媒体新一轮的热议。在 Hedi Slimane 将牛仔裤纳入高级时装的单品目录之前,Helmut Lang 已然使它迈进了时尚的门槛,虽说他并非是首位这样做的设计师,但他的系列成功推动了这一大众化的单品进入到时尚男装衣橱的讨论里。那一段时期,他的发布会是巴黎时装周每一季度的焦点所在,人们对于 Helmut Lang 下一个系列的期待,总是在秀场结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Helmut Lang 1998 春夏男装系列 | Via HL-Art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Helmut Lang 竟会做出将品牌总部搬离话题中心欧洲的决定,虽说这一举动置于他的身上,似乎并不太显突兀,一向与正统背道而驰的他,从不喜与规则为伍。然而,一个此前只在巴黎展示作品的设计师品牌,将工作室迁移到远隔重洋的万里之外,这已经不是规则内外所能解释的选择了。

而迁址的决定如今看来或许只能算是 Helmut Lang 寻求突破的开始,在纽约新址的诸项事宜落定后,1998 秋冬系列的筹备工作也进入了正轨。作为更换总部后的第一个系列,Lang 本人也在思考着以何种方式展开这一阶段。在 VOGUE RUNWAY 对 1998 秋冬系列的介绍中,收录着 Helmut Lang 本人的这样一段话,我们能从中探知到他当时的些许想法。「那是我把公司从欧洲搬到美国的时期(指 1998 秋冬系列期间),我觉得这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如何呈现作品的新起点。当时我感知到,互联网会发展成比想象中庞大的多的产业,这是一个挑战常规、将作品集呈现在网络上的正确时刻。它是对系统的冲击,但也是新常态的开启。从行业的大背景来看,我们将整个系列的作品在公共平台上进行了展示,让消费者第一次可以不经过滤地看到我的设计」。

如此看来,1998 秋冬系列的线上展示为 Helmut Lang 先期预想的最终产物,而根据品牌合作伙伴,一家公关咨询公司的传播主管 Pierre Rougier 的描述,之所以决定选择互联网为秀场的发布平台,是因为于当时紧迫的时间内,不可能在纽约找到 Helmut Lang 喜欢的秀场,当时距离系列发布已经非常接近。Rougier 透露,这场富有远见的数字秀场是在最后一刻方才发生的,是一个因意外而生的决定。

这一信息使得 1998 秋冬系列的数字化成行变得更加不可思议,客观来看,90 年代末期,互联网技术远未如今日这般普及,时尚行业对于科技的运用也几乎聊胜于无,Helmut Lang 不存在任何所谓的借鉴对象。严格来说,直到 1998 秋冬秀场发布的 22 年后,时尚界方才因为全球疫情的关系,回归到 Helmut Lang 曾经走过的那条道路上。2020 年 5 月,时值疫情形势严峻期间,WWD 编辑 Miles Socha 通过邮件采访,与 Helmut Lang 特意聊到了 22 年前那场秋冬系列的创作过程。

在被问及技术上的环节时,Lang 阐述到,「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预先录制的直播,因为当时媒体还没有广泛的设备来观看在线的展示,所以它算是一个直播的原型。我们向重要的评论家提供了系列的打印版本,以及 VHS 摄影带和 CD-ROM。同时举办了展厅的预约。那段时期我们在纽约大约 1,000 个出租车顶放置了广告位,用来宣传新网站,平面广告中也做了同样的宣传」。

1998 秋冬在线展示期间品牌官网主页 | Via HL-Art

宣传 Helmut Lang 网站的平面广告 | Via HL-Art

以 Helmut Lang 个人的视角出发,他认为 1998 秋冬系列是异常成功的。对消费者而言,在线观看使得他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几个月后上架单品的 T 台造型,而不是传统模式下,由买手决定系列的选择。这是抛开线上系列之外,又一处颠覆行业固定流程的表现,设计师-编辑-买手-消费者,这样一套将消费者个人意愿降低到末端的,下沉式分布规则,已经稳定运行了多年,而 Helmut Lang 则选择了无视。值得一提的是,Miles Socha 在采访中提到了,当年的选择是否遇到了买手和媒体的阻力,Lang 回复到,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对线上展示的好奇心超过了任何可能存在的阻力。

1998 秋冬系列制作的 CD-ROM | Via HL-Art

当然,即使如此,线上系列相较于实体秀场的距离感仍然存在,传奇时尚编辑 Constance C.R. Wright 就曾指出,诸如衣物的缝合与面料处理的诸多细节,是无法通过屏幕进行传递的,Helmut Lang 的创作是如此复杂,他是值得人们亲身到场观看的。

最终,1998 秋冬系列如约亮相于 Helmut Lang 品牌官网,如前文所言,这是一个提前录制的视频。在空旷无物的室内环境下,仅有泛白的墙体与大理石瓷砖的地面各为孤立的存在,模特们在没有现场来宾的空间里一一走出,淡柠檬色的宽领外套、西装、针织衫,乳白色的长裤、内搭、灰褐色的派克大衣,黑色的皮革夹克,以及 Helmut Lang 惯用的橡胶、反光材质打造的单品。81 个造型,与此前实体秀场的工作量完全一致,在决定采取线上展示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内,Helmut Lang 完成了 Look 的搭配、分布,处理图片与视频的进度,以及将其完整放置于官网页面。

Helmut Lang 1998 秋冬系列 | Via HL-Art

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一场伟大的系列,与时装历史上那些经典的系列相比,Helmut Lang 1998 秋冬脱离了只限于作品的评论维度,超越了衣物、空间置景、艺术表现形式在内的,对时装秀场的讨论范畴。20 多年后,当时尚行业迫于无奈地将系列全数转向线上,并不得不将此作为常态形式留存时,依然会有很多地声音在质疑线上系列取代实体秀场的必要性。而在 20 多年前,奥地利设计师 Helmut Lang 就已预感到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前景,并实际将它应用到了时尚的运行体系中,这一前瞻性与勇气,使他真正走在了历史发展轨迹的前沿,并且绝非个例。

Helmut Lang,一位富有远见的设计师,是何等贴切的形容。

Helmut Lang 与女爵 Stella Tennant | Via Getty Images

或许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像时尚这样有着极端的两面性。

1998 秋冬系列秀后,Constance C.R.White 在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评论中指出,从纺织品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到使用计算机进行销售,再到 Helmut Lang 上演的虚拟时装秀,时尚界对这种方式的接受程度始终滞后。奇怪的是,在一个每一季都以变化为生的行业里,展示的方法却近 50 年都没有改变。

那一季的秋冬秀场结束后,人们迫不及待地期盼着 Helmut Lang 下一个系列的登台,会想象他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等待太久。1999 春夏,Helmut Lang 宣布大秀将比预期的纽约秀场提前六周开始,并且早于伦敦、米兰、巴黎的时装周日程。Donna Karan、Calvin Klein 在内的诸位美国时装设计师,纷纷选择跟进。至此,四大时装周的发布节点顺序,彻底被改写,时至今日,仍然沿用。

再一次的,Helmut Lang 颠覆了所谓的规则,并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