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IBE OUT」这档栏目中,我们每期将邀请不同的音乐人精选各自的私藏歌单,与大家一起分享聆听。在这个私密而放松的音乐空间里,我们将与音乐人聊聊他们喜爱的这些歌曲、他们的最新创作和灵感故事,也可能仅仅是一些日常琐碎… 这一期要与大家一起「VIBE OUT」的,是被称为「嘻哈诗人」的 Lu1 路壹。


流線形/一十三十一 – 悲しいくらいダイヤモンド

Via Victor Entertainment

「这首歌让我觉得自己并不住在洛杉矶的城乡结合部,而是生活在东京的现代化大都市。」

sogumm & OHHYUK – yayou hoi

Via AOMG

「副歌节奏的变化太帅气了。太帅气了。」

Puma Blue – Velvet Leaves

Via Blue Flowers

「特别 sensual,适合深夜佐酒享用。」

potatohead people – morning sun (feat. Nanna.B)

Via Bastard Jazz Recordings

「像从 500 days of summer 小公园里的长椅看日落,看城市的夜景。(citylights 可以,但落日不太可能,因为那个长椅是其实是朝东的。)」

김뜻돌 – Fade Away (feat. Samui)

Via Meaningful Stone

「旋律走向让人意想不到,MV 里的红裙子特别美。」

从爵士到 R&B 音乐,从流行韩文歌到日本 city pop,对于 Lu1 而言,他的听歌偏好从不局限于某种流派类别。Lu1 认为听歌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比起音乐种类,他更在意一首歌是否能够完整表达出它想要呈现的情绪。

如此的一套音乐价值观也被同样嫁接在 Lu1 自身的音乐创作上。在音乐道路上,Lu 1 似乎始终在撰写一个「自我剖析」的过程。爵士嘻哈的轻快节奏之下,他喜欢不急不慢地吐露着那些他想诉说的事。无论是《午夜列车上的告别》中的恋旧、遗憾与不舍,还是《男孩》中的迷惘、成长与蜕变,这些创作之于他而言,与其说是精心编排过的作品,不如说是他记录生活中情绪与体验的随笔。

在他前不久发布的单曲《paperback》中,这种朦胧诗意与自我审视的交织再一次得到印证。歌中诗朗诵似的关于爱的独白、伴奏中令人沉醉的情绪起伏、刻意留白的唱法,还有 MV 里在 Malibu 山上漫步的红裙女孩,都将我们带到了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属于 Lu1 的温柔地带。

《paperback》单曲封面 | Via 明堂唱片

而于昨日公开的第二支单曲《nightswim》像是《paperback》的延续,如同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对于这张即将到来的 EP,Lu1 是这样解释道的:「Intro 来自 introspection(自省)的词根,是向内的,是走入熟悉的房间,是一个允许我尝试和失败的地方。」 换句话说,比起以前的作品,这张 EP 或许要来得更加私人。

Lu1 并不算是一位「称职」的音乐人。与他音乐中的「随机性」一样,Lu1 活跃在社交媒体的时间不定,发新歌的频率随性,更不经常在大众面前抛头露面。同时,他还是一名反差极大的工科文艺男——白天是程序员,晚上回归到音乐创作…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异于常人」的特质,Lu1 的每次出现都让人不禁有更多的期待与好奇。

趁着美国的感恩节假期,我们联络到了在洛杉矶的 Lu1,进行了一通长达 1 小时的语音通话。在以下的对话内容中,我们除了聊到新歌的创作故事,与福禄寿、文智涌等人的合作,以及书籍带给他的灵感之外,更多的是去深度了解他音乐创作背后的真实想法与见解。

Lu1 路壹

说唱音乐人



「这张 EP 里的很多歌曲可能连副歌都没有」


Via 明堂唱片/photo by Jonric Watts

Hi Lu1,最近 LA 的情况如何?

感觉情况越来越严重了,上礼拜刚有发一个 10 点之后不能出门的宵禁,所以我现在还是需要在家工作。不过最近是美国的 holiday season,有很多假期。

最近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或去到什么好玩的地方吗?疫情之下出行也比较困难了吧。

对,现在其实出去活动的话也就是和朋友吃吃饭。不过讲到有趣的事,可能我拍《paperback》的 MV 是最有趣的吧!我们当时去拍这支 MV 的时候是在 Malibu 的一个山上,其实里面我的镜头并没有那么多,所以我拍下来就感觉我只是跟着团队在秋游而已,哈哈。

其实当时我们准备去 Malibu 山上拍《paperback》 的时候,那条开车路线正好是要开去一号公路的。一号公路是靠海的,所以在拍《paperback》的那一天刚巧遇到了大雾。当时我就心想,如果我们定的是今天拍《nightswim》MV 的话那就太好了,可能就拍到了这个大雾,非常适合用在这首歌里。但是你知道那种大雾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没法提前安排和设计好,所以有点可惜。

Via 明堂唱片/photo by Jonric Watts

我反反复复听了好多遍《paperback》,这首歌真的太温柔了!但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是「paperback」(平装书)呢?

因为我平时比较多会买 paperback 来阅读。Hardcover(精装书)给我一种有点一板一眼、很肃穆的感觉,它不如平装书的那种亲和力。我有在包里放一本平装书的习惯。书籍长时间在包里摩擦之后,它的书角和封面都会有一些磨损。我喜欢这种它跟你一起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感觉。

这首歌它其实是这样来的,它的旋律的动机是我一天早上突然想到,然后就很快把它录下来。不过那时还没有词,词是我后来才写的。后面写的时候正好我人在书房,当时书架就在我右手边,当我看到身边的平装书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把它作为主题写进去了。

所以你在这首歌里面想要表现些什么?

首先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说唱,但是它能够很完整地或者很精确地表达我想表达的情绪。那么从技巧上来讲,我想要表达的就是《paperback》的呼吸感。在这首歌里你会听到有很多空白的地方,那是我刻意留出的呼吸的空档。在你听它的时候,我觉得你可能也会随着我的呼吸去呼吸这首歌,那么这样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要传达给听者的情绪。

我有一个会油画的朋友,他曾跟我说学油画永远是在捕捉「光」的一个过程。如果说光是一幅画的重心的话,那么「呼吸」有时候在一首歌中也是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所有东西都是围绕呼吸来创作的。若掌握好这个呼吸节奏,会让你这首歌的 verse 听感显得很舒服。

Via 明堂唱片/photo by Jonric Watts

我知道你一直对视觉方面比较有要求,这次用 8mm 机器拍摄《paperback》的 MV 也是你自己的主意吗?

其实我还真的有点不太记得当时到底是谁先说起要用 8 mm。但是你可能也有发现,这首歌本身的感觉就是需要有一点暖暖的氛围,它就最适合 8 mm。

其实我第一次跟导演开始聊的时候,那个时候都还没有《paperback》这首歌,那个时候我们只在聊说我们要拍摄,然后大概要怎么拍。在聊天过程当中我们还讲到了一些自己的阅读习惯,我就说自己读书的时候会喜欢看 paperback,导演说他也是。我觉得也许就是谈论到了这个话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之后创作《paperback》,会有这样一个主题存留在我的脑子里面。

包括《nightswim》也是,它的 MV 当中我希望去设计出一个主观和客观的区别。有一个画面它是主观的,有一个画面它是客观的,然后主观的画面我希望它是温暖的。那从媒介来说的话,我觉得没有比胶片可以更直接地展现温暖这一部分的情绪的了。

《paperback》MV


从音乐性上来讲,这两首歌的风格也类似吗?

挺不一样的,《paperback》的话不是那种很传统的 hip-hop,它的鼓点不是特别明显的重拍和轻拍的鼓点。所以从听觉上来说,如果你自己心中没有对它的鼓点的旋律有一个设定的话,会觉得律动很奇怪,感觉什么都不在重拍上。但我们把它送去英国混音的时候,它其实是有强调重拍的,但当时我特别刻意想要避免这个,所以请混音老师把重拍全部弱化了。所以最后出来整首歌的律动是很柔和的,它会给人一种 spoken word 或者诗朗诵的感觉,就特别朦胧。但是《nightswim》的话,它是更传统的 hip-hop 的律动,但是结构上来说又不是很传统的一首歌的感觉。

这张 EP 里其实有很多我想要全新尝试的东西,像《paperback》就是从音乐性和语言性上来讲的,《nighswim》则是从结构性上来说,《风》其实也是结构性上的新尝试。它们都不像以前《划破气流的人》那样,主歌-副歌、主歌-副歌,然后再来段副歌就结束了。它们可能连副歌都没有,它的副歌可能就是个器乐。

像《nighswim》或者另一首《风》这样的歌,是有一个它想要抒的情,想要传达的情绪,但这个情绪又不需要重复,不需要反复地强调,情绪过了就过了。

《nightswim》MV

这次除了和 Major、李丁丁、地磁卡这些明堂的老搭档之外,你还邀请了一些此前没合作过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人,还提到之所以和他们合作是因为「在某个时间击中了你」?

是的,我觉得我找来合作的这些音乐人都不太一样。首先讲 Mitsu The Beats。我很早以前就听他的音乐了,那个时候差不多是我刚开始接触 Nujabes,接触到日本的 jazz hip-hop。自然而然我就知道了 Jazzy Sport 那帮人,像 Mitsu 和他的组合 Gagle,还有 grooveman Spot 等。Mitsu 和 Nujabes 的区别是,他要更加 groovy 一点,有时候听多了 Nujabes 之后会需要一些更有律动的音乐,那时候也正是 Mitsu 出现的时候。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很渴望能与 Mitsu 合作,这次愿望成真了,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另外一位文智涌老师的话,是因为之前跟小黑(明堂唱片老板)在聊的时候,他就有提起文智涌老师的名字。我觉得对我来说,合作不是为了和谁合作而有了一首歌,而是因为有一首歌正合适和这个人合作,所以我才会邀请他。和文师傅合作的这首《风》,其实它在 demo 的阶段是没有「风」的声音这样一个意象的。但是我写的时候,我感觉好像应该是要有一个风的感觉在里面,所以我在歌词内容里把这种意象写进去了。但是我们在正式做编曲,想我们要如何去实现这个意象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号,那么想到小号之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合作音乐人就是文师傅。

我想到小号其实也是因为作家余华的一个故事,叫《战栗》。他其中有一句话是形容一个女孩子,说她的大腿「像军号一样嘹亮」,当时他的那个形容给我感觉是从画面突然变到了声音的一个形容,我觉得那个跨度很酷。所以当时我在写《风》的时候,我形容的其实也是一个画面的感觉,但是我想要用声音这个实践方法去实现它,因此也就有了文师傅的小号。

与福禄寿的合作也挺令我惊讶的,感觉她们和你的音乐风格很不一样…

我会联络到福禄寿一起做音乐,是因为我当时听了他们一首歌叫《如何》。我听音乐一般都是用 Apple Music 听,其实挺少会去看榜单,听到福禄寿是因为某次看了网易云的硬地原创榜单,所以这次合作还算蛮偶然的。当我翻到《如何》这首歌的时候,它里面的情绪让我觉得我们在音乐上是同一个频道的。所以也就是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或许可以邀请福禄寿来合作我 EP 中那首《before tomorrow》。



「一首歌的词,就好像是口香糖的嚼劲」


Via 明堂唱片/photo by Jonric Watts

你曾说过你在创作前一定要保证首先有画面感,平时生活里也会有「我要赶快把这个感情捕捉下来」的习惯。所以你那些歌曲里的故事,一定都是具象化的吗?

我的看法是,所有创作者的创作其实都是从自身经历挖掘的,但这是个打了引号的「自身经历」,因为它并不一定要就是一个具象的画面导致你创作了一首歌。它可能是这个「自身经历」带给你的某种情绪、一个记忆,然后引发你去创作这个作品。这种情绪和记忆并不一定都是你真真切切经历过你才会有的。它可以通过阅读,可以通过看电影。

我前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我今天醒来的时候,完全不记得是什么梦,但是我记得那个梦让我感觉很幸福。所以在整个早上,它给我的情绪就是让我觉得自己被幸福包围着。那个故事本身它不是真实的,但是情绪它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你的感受是百分之一百真实的。

我记不得是余华还是阿城了,他们其中一个人在做一次演讲的时候,有人问他「你的创作灵感是来自哪里?」他当时的回答我非常赞同,他说就跟你每天吃饭一样,你今天身上长了一块肉,你没办法去追踪这块肉到底是来自昨天吃的那顿饭还是前天吃的那顿饭。

Via 明堂唱片/photo by Jonric Watts

所以对你来说歌曲中的情绪,或者说歌词里面的文字内涵也好,一定是优先于器乐的吗?

我觉得并不一定,不过这个问题提出来的点挺有意思的。对我来说,大部分时候它们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它们是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重要。一首歌中的文字和器乐,它们对你情感的深度的表现和影响是不一样的。文字对我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是它对我来说是更有生命力的一个东西。你听一首歌的话就像是嚼一个口香糖一样,它的器乐就是你嚼的第一口,可以让你判定这个糖甜不甜。但是这个甜劲会过,剩下的就是嚼劲。我觉得词对我来说,就是这个口香糖的嚼劲。也就是你在长时间的听歌过程当中,它对你来说还是不是新鲜的,是不是还有可以挖掘的东西,或者它能不能更深程度地跟你产生共鸣,我认为这是词的优势。

尤其是在说唱音乐当中,虽然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去写词,但是反而词的内容和它的深度是容易被人家忽视的。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要去写一首可以让大家有嚼劲的词,当时对我来说这个东西我能写出来就已经不错了,基本上都是很表面的东西。但是在创作的经历和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下,我会更多地发现说,如果这个词是有深度的话,它对听众的意义会很大。

Via 明堂唱片/photo by Jonric Watts

当然,这只是基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的这张 EP 还有包括后面的专辑里都有一些 Major 做的编曲。如果你去问他这个问题的话,他不一定同意文字内容创作会优先于器乐。

你白天做编程工作,晚上切换到音乐创作,对你来说这两样完全是分隔开来的吗?

我也不太清楚。但我清楚的是,如果我在同一个空间当中去做这两件事情的话,它们互相的情绪会影响到我。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在家办公,我就在我的录音的工作空间中去做我程序员的工作,然后忙完了工作以后音乐创作也是在同一个空间里面。但是我发现虽然说时间可以做切换,我的情绪比较难做切换。我会觉得渐渐的,我工作带给我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创作的情绪。甚至我有的时候都不想坐在我创作的桌子上,白天工作后那种残留的情绪是我完全不想接触的,该说它是一种情绪的污染吗?

然后我就想说我把它们隔开试试看。所以当时我就特别刻意地将我工作的空间转移到了客厅的餐桌上。那个时候我就很明显地发现,当我再次回到创作空间里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Via 明堂唱片/photo by Jonric Watts

所以你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一定是一个绝对放松的状态吗?

也不一定。我以前的一些歌,比如说《划破气流的人》或者像《爸爸的手表》的创作过程就非常顺,基本上就是一气呵成。但这次创作《paperback》时可能中途会稍微停一下,不过也是很快就能接起来,没有什么大的 writer’s block(写作障碍)。不过另外一个极端情况就是,我可能写了 4 句我就卡住了。在那种情况下,它不是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我会特别 stress out。有的时候你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呈现,但是你在那个状态下就是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这个时候其实最健康或者效率最高的办法就是放开它,明天再返回去做这个东西。

但我很多时候个性都比较倔强,就会有「我一定要尝试把这个东西写出来,我就不信了」的那种心态。但是往往这个时候是效率最不高的时候,所以你可能最后确实写出了 4 句,但之后极大可能会推翻。

Via 明堂唱片/photo by Jonric Watts

我知道你很爱读书,在选书上会有偏好吗?

其实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读过的作者,他对我来说就会占据一个空间,你对他的理解是有个空间和特别定义的。例如说我现在整个人感觉特别清醒,然后很客观,有一点点孤独的感觉,这种时候我就会比较想要看 Hermann Hesse(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也有可能会是另外一个状态,就例如说我现在就是非常 open,想要接触一些新的作者的一个状态,那么我就会选择去读一些新的,所以还是要按照我当时的情绪来看。

那最近有读到哪些你很喜欢的书吗?

我现在手头正在看的是莫言的《檀香刑》,还没看完,但看到目前为止觉得很不错。其实我想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有一次和之前的明堂同事老夏在聊的时候,我有问他有没有看过莫言的书。他也读很多书,他当时就说他有看过莫言的,但对他来说莫言的作品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是我就很好奇为什么没有吸引力呢?所以我就特别去买了这本《檀香刑》。

我觉得莫言对我来说,他的魅力不是语言上的魅力。不是像余华,他就完全是语言上的魅力,好多句子都让我觉得写得太美了,每一个字都是不多不少,刚刚好。莫言他的写作更多的像是电影的拍摄手法。比如你在《檀香刑》里面,可能一开始读到有几段文字是特别主观的,会以几个主角的第一人称去阐述一件事。但你看着看着它又可能突然跳到了第三人称,然而故事是完全不变的,又或者它在时间上又会有不同的跳跃。我觉得我在读莫言的文字的时候有点像在看电影,他的视觉处理手法太新颖了。

结束采访后,我再一次翻阅了 Lu1 的微博,看到他一如往常地碎碎念着:

「录完《paperback》demo 那晚,我带着耳机、闭着眼,几杯威士忌后手臂舞动得像一位在太空漫步的宇航员,这个时候我知道视觉里得有舞。拍摄地的枯草坪中有一座微微隆起的土坡,一条我坐在树下读书的镜头没用上,明堂 honey 说我像是等待苹果的牛顿。在山里遇见了鹿,也许是吉兆吧…」

Lu1 总是敏感地注视着生活的细枝末节,然后感知、创作。比起音乐人,或许用「诗人」形容他确实更贴切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