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西区,在位于著名购物街 Oxford Street 100 号的核心区域,有一所使用街道号码为名的传奇地下音乐俱乐部 — 100 Club,自 1942 年 10 月 24 日以来,它已在这里度过了近 80 年的光景。摇滚、朋克、雷鬼、蓝调爵士,以及你所能了解到的一切地下音乐形式,几乎都可在 100 Club 内寻得踪影,它见证并记录了英国亚文化群体的迭代与发展,并在此期间成为了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亚文化场景之一。

Via 100 Club

2017 年,为庆祝 100 Club 成立 75 周年,同样来自英国的 Fred Perry 品牌与出版商 Ditto 合作,发行了一部以图像、日记为主要载体,彻头彻尾反映伦敦亚文化场景的时代记录簿 —《100 Club Stories》,其内容收录了曾在俱乐部演出过的乐队、歌手以及 1970 年代每周涌入的 Punker 的身影。

Fred Perry x Raf Simons 全新联名 | Via Fred Perry

而时隔三年后,《100 Club Stories》再度回归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前不久,Fred Perry 与 Raf Simons 的定番联名新作正式亮相,对青年文化始终抱有执念的 Raf 借此系列向传奇地下俱乐部 100 Club 致敬,单品中出现的平面图像悉数取自于《100 Club Stories》当中。Fred Perry 经典的 Pique Polo、Raf 主线中熟悉的超大号衬衫、毛衣、鱼尾大衣,及其附着在衣物上的印花,共同营造出一种熟悉的感觉。对 Raf 产生过深切影响的青年亚文化,始终在他的设计语境里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位置。

而与 Raf Simons 有着 11 年合作经历的 Fred Perry 品牌,在伦敦亚文化的进程中,与 100 Club 一道扮演着参与者和见证人的角色。这家以网球运动为源头的英伦老牌,有着厚重且深刻的文化内核。借由此次与 Raf Simons 的合作,我们试图展开 Fred Perry 蕴含的丰富亚文化图景,回到那一段亚文化运动鼎盛的岁月。



见证伦敦亚文化进程的 100 Club


伦敦后朋克乐队 Shame 于 100 Club 演出 | Via Fox

坐落于伦敦西区威斯敏斯特自治市的 Oxford Street 牛津街,对于熟悉时尚零售的人来说,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伦敦乃至整个英伦地区最负盛名的购物天堂,牛津街的繁华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而街道的 100 号位置,挤在 Boots 和 Ann Summers 的商店之间,则出现了一处红色招牌,展示着 100 Club 的名称。与霓虹闪烁的牛津街店面相比,100 Club 显然要低调、隐蔽的多,沿着狭窄的楼梯下行,俱乐部的场地方才露面。冥冥之中,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场地设定,100 Club 与同样出自地下的朋克音乐根基,产生了真切而强烈的共鸣。

Sex Pistols 乐队 1976 年于 100 Club 演出 | Via Ray Stevenso

 Sex Pistols 乐队主唱 Johnny Rotten(左)/ Siouxsie Sioux 1976 年在 100 Club 举办的 Punk Special 活动中首次登台 | Via Barry Plummer

而在 100 Club 与朋克文化还未擦出火花的那段早期岁月,爵士乐占据了这里主流的位置。从摇摆世代的美国 Glenn Miller 爵士乐团、到初次更名为 London Jazz Club 时期的爵士乐之父 Louis Armstrong,再至蓝调爵士盛行时期的 Muddy Waters 与 Albert King,不少在爵士音乐编年册中青史留名的艺术家,先后来到了牛津街 100 号的地下场所演出。到了 1964 年,俱乐部正式更名为 100 Club 后,与之而来的一股压抑许久的情绪,也在历史的前行过程中不断地扩张、蔓延,犹如堆放在角落里不起眼的干柴,仅需一枚火星即可燃起冲天烈焰。

1976 年 Punk Special 演出海报 | Via Recordmecca

而 100 Club 则成为了点燃这堆干柴的角色,1976 年 9 月 20 日至 21 日,为期两天的名为 Punk Special 的演出在牛津街 100 号上演,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朋克为主题的音乐活动。包括 Sex Pistols、The Clash、Subway Sect 与 Siouxsie and Banshees 在内的多个朋克摇滚乐队,将在这里完成生涯的初次亮相。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一次起点性质的演出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连锁效应,它不仅彻底改写了 100 Club 的命运和形象(当时伦敦城没有任何其他的场所愿意承办朋克演出),并且也向世人强势宣告了朋克时代的到来。一个反叛、张狂、歇斯底里的亚文化运动以此发酵,由一处红色招牌的地下场所,波及到了英伦、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Via《100 Club Stories》

跳转时空,回到当代,在三年前,这家传奇的地下音乐场所迎来了创立 75 周年的重要时刻,Fred Perry 品牌以此为契机,找到了伦敦出版公司 Ditto,共同发行了前文中提到的《100 Club Stories》书刊。它收录了包括摄影师 Bev Elliott 制作的剪贴簿、中央圣马丁教授 Iain R. Webb 日记在内的一系列珍贵史料,重现了 100 Club 在那段鼎盛时期的时代剪影,记录下了朋克亚文化运动进程中一幕幕疯狂的瞬间。

所以,为什么会是 Fred Perry,为什么会是一家服饰品牌来起底 100 Club 的亚文化历史。按常理来说,作为书刊的发起人之一,Fred Perry 多少会出现在《100 Club Stories》的内文中,而从最终的呈现来看,这部记录性质的书刊,并未特别列出品牌的身影。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英伦亚文化运动的历史上,Fred Perry 的身影,却也从未缺席过。它是一位亲历者,一位见证者,一位讲述者。



英伦亚文化运动的亲历者


Fred Perry 制作的亚文化纪录片 | Via Fred Perry

诞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 Fred Perry,在大众圈层的印象中,更多是以网球运动的记忆点出现,这与其创始人的身份有着直接的关联。那一时期,英国正在经历着战后的创伤恢复期,经济逐步呈现回暖的态势,自战后出生的一代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以青年为主力人群的社会性运动也在潜移默化的形成。而 Fred Perry 与青年亚文化的连结,就在这一时期顺其自然的相遇了。

身穿 Tartan Lined Harrington 的伦敦青年 | Via Fred Perry

20 世纪 50-60 年代,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受益于经济形势的利好,英国的青年们开始寻求个性化的展示,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服装。而饰有桂冠花环的 Fred Perry,也就适时出现在了青年一代的视野中。其中颇具说服力的单品之一则为 Tartan Lined Harrington,经由 James Dean 和猫王的先后演绎,这件此前一直被用于高尔夫等户外运动的服饰,受到了全世界青年的疯狂效仿,Fred Perry 也借助流行文化的推动,进入到了青年亚文化的场景中去。而在随后的 1960 年代,Tartan Lined Harrington 进一步扩展了人群,成为了 Mods、skinhead、Rude Boys 和 Rude Girls 的主要服装。

Via Getty Images

除此之外,Fred Perry 创立初期的两款 Pique Polo — The M3 与 M12,也从起始的网球运动服饰,逐步演变为了亚文化群体的身份制服,它们共同定义并装扮了英伦主要的青年文化场所,并在 1970 年代的朋克时代和随后登场的 Casual Subculture 群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Subculture》 | Via YouTube @Don Letts

偕同着青年亚文化运动的进程,Fred Perry 始终陪伴着青年群体的迭代发展,以切身的参与成为了一名亲历者和见证人。而在亚文化运动稍显淡去的年代,它的身份又转变为了一名讲述者,不间断的传递出那段岁月留有的丝丝余韵。2012 年,品牌在 60 周年之际推出了名为《Subculture》的六集纪录片,邀请英国导演 Don Letts 执导,带来了 1950 年代到 2000 年代期间,桂冠花环图腾与亚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当你翻阅品牌进入新千禧年后的历史档案时,会发现 Fred Perry 关于亚文化的输出从未停歇,影像、书籍、展览、服饰,透过各个层面展示着品牌引以为傲的文化内核。

时至今日,Fred Perry 已不再只是品牌的称谓,它进阶为了一种人群的符号,一种具有归属感的标志,就像是朋克的 Mohawk hairstyle(莫霍克发型)、光头党的马汀靴一样,那枚桂冠花环的标志组成了一个涵盖音乐、街头、造型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熔炉,它提醒着世人,Fred Perry 曾经经历过什么,以及想要表达什么。

一位亲历者,一位见证者,一位讲述者。

Via Fred Perry

此次 Fred Perry 与 Raf Simons 的联名新作亮相前,品牌曾与这位对青年文化无比痴迷的设计师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他分享了自己在青年时代热爱的音乐与艺术家,提到了对自己有过启发的英国偶像。而在对话的结尾,当品牌问及,究竟是什么原因吸引你选择了《100 Club Stories》作为系列的主视觉时,Raf 如此答道:

青年一代的能量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