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 YO’HOOD 上,好像都被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潮流服饰所包围,不过在 Carhartt WIP 的 Booth 之中,除了衣服,他们还多摆出来一个“搪胶公仔”,还特意放摊位正中间,最显眼的地方。

我虽不是 Figure 迷,但也能一眼辨认出这个“搪胶公仔”,浓厚的勾眉、棱角感的五官,单凭头雕就已经有一半把握,这是潮流界十分有名的 Figure 设计师 — Michael Lau 的人偶风格。再往下看,手持滑板和 Carhartt WIP 的套装,一股街头潮流的感觉就让我更加肯定了(猜半天,后来才发现原来后面有摆放着介绍海报)…

过了一会,Michael Lau 走进了 Carhartt WIP 的 Booth ,别白眼,就是这么戏剧性…因为与 Carhartt WIP 合作的关系,这次他也来了。经过衔接沟通,接下来的事你应该猜到,代表 NOWRE ,我跟 Michael Lau 聊了一会儿…

鉴于我不是那种纯正的 Figure 迷,所以我没问太多学术的问题,倒是问了不少关于 Figure 圈子不同时期的现象:包括香港 Figure 圈的白纸年代、 怎样将“玩具”变成艺术品、对粉丝收藏、炒卖人偶的看法、设计师之间的“模仿”行为…当然,此番 Carhartt WIP 与经典系列 Gardener 合作的因由等等也涉及在内。好像废话太多了,来,上答案。

 

 

Michael Lau

Figure 设计师、艺术家

「 白纸年代 — 那时候还没有人用 “Figure” 来形容这些东西,还是统称为“玩具” 」

听闻你是 97 年就开始设计玩具了?

对的 ,大概 97 到 98 年左右。

那时期算是 Figure 界的“白纸年代”吗?

其实那时候还没有人用 “Figure” 来形容这些东西,还是统称为“玩具”(的年代)。当时也不只有我一个人(在做),还有另外一些人。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在想怎么把玩具这个东西 turned 一下之余再弄一下,逐渐地,最后就变成 Figure 这个东西了。

那时候真算是一个什么都是空白的年代, Internet 还不发达,刚开始还没普及。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挨个打电话去问或者亲自去买,哪怕是到国外去。

那岂不是很艰难?

Um…也不是最艰难吧。说到底,就算怎样也好,“玩具”这种东西还是存在的。不过怎么把“玩具”变成 “Figure”又是另一种层次了。那时我们不甘心就这么玩玩具,想着怎么可以在一个玩具上加加减减,融入自己的 idea 让它变成 Figure 。就在那时,我也开始做了很多手作的东西。

那这个算是一种把玩具变成艺术收藏品的过程吗?

你觉得是就是吧,哈哈…我们自己不太敢说“是”。我觉得我们的角色,就是将这样的东西(玩具)进化到一种 2.0 的状态。

 

 

「 炒卖人偶 — 市场终归是怎样,我们也无法控制,不过,宏观整件事其实也就一个情况:这个东西(玩具)是有价值的 」

 

有些人买玩具,可能“更看重限量与否和升值空间”,你对这个怎么看?

只能说每个人的看法角度都不太一样,所以有一群人是真的喜欢的,什么都不管,是真的玩家;但有一群人无论如何,都是左手拿到右手送走,炒卖赚钱的;不过还有一些,是两边都干的,边玩边炒卖。所以(炒卖)市场终归是怎样,我们也无法控。不过,宏观整件事其实也就一个情况:这个东西(玩具)是有价值的。

怎么让这东西(玩具)变得有价值呢?那就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情。凭借我们的想法、角度、设计以及艺术感,让这 Design Toy 变得更有意思。

从开始到现在,对这圈子有什么变化上的感触吗?

辗转间,从 90 年代后期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所谓是潮流玩具嘛,潮流肯定也是有高有低和有转变的。从最初作为 designer 的个人出发点,到现在变成是公司制作,如 Hot Toys 等等大型的制作公司。其实这东西(玩具)一直都在,只是现在变得更大规模了,像这样的发展也是必然的。至于会进化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却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但能确定的是仍然会有不断的人在加入。

 

 

 

「 抄与模仿 — 像我没关系,因为每样事情都总有开始的…最后怎么变回自己,才是关键 」

 

那现在圈子大了,你是怎么看待 “设计同质化”的问题?

其实大家都很容易受市场感染的,别说市场,哪怕朋友之间都会很受感染,你看到你朋友穿得很帅,其实你也会想变得像他那样帅,说白了就是“人性”,很正常的。再者,要是这东西能赚钱,那就更加(多人想做)了。

对于整个潮流,来来去去都离不开那些东西,你像谁多一点其实不太重要,关键是你像了之后,同时也得保有你自己的特色。从最开始时候大家(的设计)都可能差不多,但不断前进直到最后,谁还站在那里,他的那些东西(设计)就是事实了。就像我,我到现在还在这里,就是一种事实。

 

但很多人都像你啊!

哈哈,像我没关系,因为每样事情都总有开始的,有人(的设计)像我也是因为喜欢我做的东西,那也总比完全没兴趣好吧,其实是一件好事。

但像归像,他们最后怎么变回自己,才是关键。

 

 

 

「 收藏 Gardener — 当年 Nike 的 Mark Parker 也很喜欢,想要把它(Gardener)全买了 」

 

我看有很多人都是 Gardener 系列的收藏者,有没听过最疯狂的收藏粉丝是怎样的?

最疯狂的应该是什么都有吧,甚至有些连我自己都没有的。

不会吧…

是啊,因为有时候卖太多了,有些忘了自己收藏回来(笑)…还有些一来到(店里)就说什么都要,另外一些甚至收藏回我手作年代的作品,不过那些已经好贵了,在 eBay 上有拍卖十几万一个…

已经成交了?

是的,已经成交出去了。当年 Nike 的 Mark Parker 也很喜欢,想要把它(Gardener)全买了,但我要留着做展览,所以就难一点…

 

 

「 Carhartt 合作 — 把 Gardener 的主角 Maxx 穿回 Carhartt 当年的衣服,就是比较靠近那时的“板仔”感觉 」

 

那这次跟 Carhartt (Carhartt WIP)合作推出 Gardener ,你感觉怎样?

其实 Carhartt 真是我们那个年代(在香港的兴起年代)的东西,已经很多年了。那时在我们的朋友之间有穿过很多很多的街头牌子,但总会有 Carhartt 在里面。但你也很难形容出它是个什么东西,因为都是一些很简单、低调但又很扎实的服饰,同时也十分适合搭配,所以大家总会有那么一两件衣服是 Carhartt 的。但 Carhartt 给我的感觉并不是那种花俏的街头设计,而是偏功能一点的,毕竟是个“Worker”。

来到今年,他们很想和 Gardener 合作点什么,同时我也觉得他们跟 Gardener 的性格是很像的,很 friend 的。那就想,不如就在 Gardener 的系列上再做个 Figure 吧,最后就想要把 Gardener 的主角 Maxx 穿回 Carhartt 当年的衣服,就是比较靠近那时的“板仔”感觉,更宽身一点的…正式开始了我们跟 Carhartt 的第一个 project ,其实往后还会有的。

往后还有什么?能透露一下吗?

Sorry,不能透露更多了,哈哈…不然你怎么做第二次访问呢?

在你的 Figure 中,是怎样结合街头服饰和艺术的?

其实这文化(街头文化)本来就很艺术,是一种糅合了很多元素的文化。包括美、色彩、图案、造型纹身、态度、各种音乐甚至是 X-Sport 等等,所以本来这件事(街头文化)就已经显得很艺术了。所以你只需要用上这些元素(做玩偶设计)就足够了,已经很能表达艺术的感觉。

 

 

 

「 关于金盘洗手? — 更多是进化吧,我应该不会“退休” 」

 

你设计了那么多的 Gardener 玩偶,在这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创意疲劳”的情况吗?

身体疲劳会多一点…

哈哈,难怪之前看你的一些访问说经常会想睡觉…

因对敌不过睡意…心里想继续做,但身体已经扛不住了,这才是最辛苦的。对于创意疲劳方面,其实还没多少感觉,毕竟自己也很喜欢这些东西。周围有很多东西都能拿过来用,所以对我来说灵感还是不会休止的,关键在于你怎么抓住和放大它。

有过“退休”的想法吗?就是不再做 Figure 了。

更多是进化吧,我应该不会“退休”。其实我这几年也一直在做艺术方面的事,一些纯艺术方面的东西。或者我本来比较擅长于 Figure 的制作,那我就会想怎么样把它演化成一个更加艺术层面的东西。现在有很多当代艺术也是类似的做法,可能现在我做一个很小的(玩偶),日后我会弄一个很大的。我们也会按照这个方向走,进化到另一种层次上。

那你家里的家具会有自己设计吗?

没到那么厉害的程度(笑)…其实买才是最漂亮的。但像 Office 或者家里的装潢都是自己设计的,我还是比较喜欢简单的东西。

 

 

一轮聊天过后,感觉 Michael Lau 是个挺聊得开的艺术设计者,没有给人一种很“艺术家”性格的高冷感觉,这是最直观的体会。

其次,同时也了解到了刚才提及的一些关于 Figure 圈子的现象问题。虽然 Figure 圈以玩具为主的载体跟潮流界有所不同,但类似的抄袭、炒卖现象其实也重叠在潮流服饰之上,因此引用 Michael Lau 的答案,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清楚潮流圈子里的一些情况。

嗯,最后的最后,我还对正摆放着的 Carhartt Gardener 人偶产生兴趣,当问到只限量发售 200 只之后(售价 2,800 元),我就意识到,时候不早了,拍完照就该走了…